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十二节 林指特使(1 / 2)

第四十二节 林指特使

为确保这次空投行动,空军及海军航空兵不仅要夺取沿途航线及目的空域的制空权,还要四处出击,吸引并扰乱a国太平洋司令部各线空军部署,延长其集结增援时间,据粗略预估,光在出击上的综合花费,就已达到一艘国产常规动力航母造价的水平。若要算上战损和善后,那更是天文数字,用钟不悔空军中将的原话说,“马首富光屁股打滚耍赖也赔不起。”

钱倒是其次,国家勒紧人民裤腰袋把这么一大堆钱砸到坑里,怎么也得响一声,可花莲这个大坑刚刚挖好,眼看着前线低迷的士气总算为之一振时,一个名叫林兰、其貌不扬的老人却突然掏出一毛钱一盒那种火柴,“吃”地一声

林兰哪来的理由和勇气,连作为“林指”特使密赴花莲的许光祖也不清楚。

名为特使,说到底只是个送信的。

台北有窃听,花莲有内鬼,无线电加密程序再高级终归也是人编出来的,常规的现代通讯手段显然承担不起如此石破天惊的机密。经反复权衡,“林指”选择了最为古老也最为稳委的方式――派特使。

特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知文件里自然有具体的规定,但中国毕竟不是死讲规则如德国、日本那样的国家,同样的规则由不同的中国人来执行,往往会得到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特使的人选,不得慎之又慎。

翻开许光祖的档案,稍微有点军队常识的人都会首先下一个同样的结论:

这人不懂作战。

十几年前他刚从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毕业时,曾在在总参二部五局“红蜘蛛”部队呆过。那是他唯一的“扛枪”经历,其间参加过的实战也乏善可陈,勉强算得上出彩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一天,他所在的行动小组秘密空投藏南,潜入某国控制区长达半个月,在两门迫击炮、五挺高平两用机枪的有效射程范围内神不知鬼不觉地逮了个少校情报官,全身而退。当时那个行动小组的指挥员名叫胡安,现为总参二部五局代理局长,四名组员中,两人死于21世纪初某次境外秘密行动,一人在训练中负伤,住进总参某医院24小时输液至今,许光祖则在那次藏南行动后不久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调入机关,历任五局办公室参谋、副科长、科长,二局情报处副团职参谋、处长助理,五局海外行动处副处长,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正团职参谋,中国驻南苏丹共和国大使馆副武官(副师职――编者注),副总参谋长办公室副主任,总参二部专职副部长办公室主任,第八战区十一局局长兼战区军管委员会“三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许光祖被林兰选定为特使的原因,主要有五点:

一、履历里没有破格提拨过的痕迹,是凭着双手双脚加一枚大脑,一步一步爬起来的,这号人不站队、不冒尖、不出格,能够忠实地履行上传下达的主要职责。

二、“不懂作战”。顶多有过驻南苏丹时指导维和步兵营防务的记录,此外再未接触基本战术部队及其以上级别的作战指挥,虽然进过国防大学,或少或多受过校级指挥军官、参谋人员和中高级军事情报分析员所必需的战役战略理论教育,但由于长期工作环境限制,明显缺乏前线中高级指挥员所具备的战场敏感。在“林指”不事先透露内幕的情况下,花莲方面想让他“交底”,他也没底可交;假如他想拿“鸡毛当令箭”,在具体的作战指挥事务上大加干涉、搞乱一气,首先就说服不了李、杨、封、肖这四位“行家里手”中的任何一个。

三、正师职不高不低,正好与李、杨二人平起平坐,既体现了“林指”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也彰显出战区指挥机关对前线指挥员的足够尊重,有助于稳定大局。

四、做过外事,会协调关系。cb师领导班子成份背景复杂,除了保卫战打响之前就带伤跑回后方,宁肯天天喝何丽少将牌咖啡也绝不离开病床的副政委以外,身在花莲的几位班子成员中,代理师长、政委职务的第一副师长李正太和雷打不动的参谋长封常清是“老cb”,第二副师长杨希山属于外来户,才刚来不久,副参谋长肖直接就是“坐火箭上屋揭瓦的小屁孩”,倘若这几位一时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许光祖至少能发挥特使的驻前督促、协调作用。

五、最重要的一点,是有“老特工”背景,目前又担任负有对敌情报工作职能的战司十一局的“当家人”――这一光环可以震慑花莲城内可能趁机作乱的某些人。

其实许光祖本人对于cb师这支部队,心理上是有些抵触的,只是没在林兰面前提出罢了。

不久前,许光祖到cb师id团处理原十一局行动处处长兼id团政委常曙相关事务时,与团长马镇山及其领导班子发生过不愉快。不愉快后来上升到何丽介入调查的地步,在战司内部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常曙一事本身。扛着两杠四星拿着林、王、伍联署的文件,竟然被当时还不名经传的区区上校团长拍桌子痛喝,此事不管上级后来如何定性、如何处理,传出去都不光彩,这对“做过外事,会协调关系”的许光祖来说,始终是个疙瘩。

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抱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心态的许光祖刚刚走下飞机,又让cb师后勤部战勤科科长来了这么一出,顿时把cb师彻底恨到了骨子里。

“肖副参谋长,关于‘林指’紧急命令的真实性、合法性,你有质疑吗?”

“没有。”

肖杨答得干脆。

由于命令文书已被许光祖的随员直接送往师部,肖杨没能当场查验,但肖杨毕竟是进过中南海与军委一号握手(落人谷血战后立功授勋)、在副总参谋长家中吃过小炒、有事没事总能陪战区司令员下五子棋的人。用见过大世面的情商的百分之一想想就知道,这是一条石破惊天、鬼神咋舌的命令,恐怕军委一号在室内足球场一看到,就把球踢出西山指挥所,将1696公里外的林兰砸得头破血流。

许光祖胆子再大、智商再低,也不会动命令里的半个字。

“关于命令的各项内容,你有其它意见吗?”许光祖又问。

“能提?”

“办完再提。”

在玩命似赶回师部的吉普车里沉默了三秒钟后,刚刚亲历过副师长枪杀参谋长这一惊天奇案的肖杨,睁开渐渐回魂的眼睛回答道:

“服从命令。”

杨希山的确还在睡觉。

中国官员不论清廉、贪腐,不论英明、平庸,不论职务高低,大多数都是废寝忘食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保持较为规律的作息。杨希山就属于“极少数”。

就形势恶劣程度而言,花莲保卫战要比玉山拉锯战严重得多,情况复杂程度则相反:玉山qi旅先后面对敌军四个师(旅又两个团,往往是炮兵群刚换上,就突然接到命令改成高爆弹,旅参谋长提起电话说攻取某个高地,放下电话就着手准备退守某道防线。在敌情反复最频繁的时候,杨希山才得不得将每天的总睡眠时间从五小时缩短为四个半小时,在他睡眠的时候,即便林兰把电话直接打到休息室,参谋长都不敢叫醒他。

正是这么一个宁可丢官也要睡够钟的人,后来成为小克林顿总统回忆录里笔墨不多泪点多的人物:

“竞选获胜前,有位师长对我说,假如有生之年再经历一次那样的战争,他宁可输掉战争也要先打死杨,因为杨的士兵简直就是永动机。”

“据我所知,杨从未在前沿阵地出现过,但他的士兵永远像某位元帅就站在身后一样,总是保持着烈火焚林的进攻、片瓦不留的撤退和随时会把远在数百英里外海上小睡片刻的莱布其五星上将惊醒的所谓防御。尽管后来我从台北市中a友好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硬骨头肖’口中得知,其实那人总是在睡觉,难得说个梦话,也只是问开饭了没有。但一个残酷的事实告诉我,qi旅是那场战争中唯一从头打到尾,即最早进入台北并最后留在高雄的中国地面部队,而他所接手的花莲城,更成为埋葬a国大兵最多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些记录与他本人之间,是否仅仅是个巧合。我想,他大概被qi旅荣誉称号的命名者――某位元帅――附身了。可中国军史档案又非常明确告诉我,那名元帅大半生都在药罐子里度过,就像杨总是在睡觉,总让人感觉不到存在却不得不承认他存在一样。”

“其实我从未与当时的杨准将(大校――编者注)交过手,因为那场战争中的我仅仅是个少校。阿门。”

杨希山现在是看不到《小克林顿回忆录》的,将来也不可能看到,因为回忆录正式出版前几年他就病逝在睡梦中,再也不会醒来就找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