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273章 群龙无首(2 / 2)


免去朱绍良的兰州绥靖主任;

任命王树常为兰州绥靖主任;

任命冯钦哉为第17路军总指挥。

于学忠在西安事变后暗中上表,效忠南京,但因兰州事变中,他的51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受撤职留任处分。

孙蔚如本来效忠杨虎城将军,但随后受杨渠统的策动,曾建议杨虎城武力营救蒋介石,这事汇报到老蒋那儿,所以他被晋升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原来第17路军总指挥原是杨虎城,冯钦哉不愿意被说成是抢自己兄弟的权位的人,于是南京方面改任冯钦哉为第27路军上将总指挥,而孙蔚如被任命为第38军总指挥。

这样一来,杨虎城就被夺去西北军的指挥权,西北军事实上已经被分解了,而且东北军、西北军还必须服从顾祝同的号令。

张学良被判刑10年的消息传到西安,顿时西安城内一片哗然。

设法救出张学良,成为西安事变参与者的共同愿望,东北军上下各级军官们的呼声尤其强烈,特别是少壮派的军官们。

张学良平时为人仗义,他对政训处少将处长应德田、卫队营营长孙铭久、机要秘书苗剑秋等自诩为的“三剑客”,以及何镜华等少壮派们更是十分器重,正因为如此,这批年轻人与少帅的情谊特别深厚。

自从张学良送老蒋走后,这批少壮派们感到,有张学良的日子和没有张学良的日子,大不一样了。

想当日,作为少帅身边的亲信,底下的军长、师长们把他们看成少帅的代表,谁敢不笑脸相迎?

按当时发动事变时的局面设想,用不着多长时间,东北军内部就将改朝换代,军长、师长们个个都要改名换姓。

那料到,让少壮派们没想到的是,事变变成了如今的场面,张少帅遭逮捕判刑!

没有张学良的日子,应德田他们,马上发现是水火两重天,没人再把他们当回事,一种可怕的失落感笼罩在“三剑客”的头上。

按照应德田、孙铭久、苗剑秋及何镜华等年轻人的设想,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首要的大事,就是立即向中央军发起进攻,一路攻下南京救出张少帅。

为此,他们感到必需不顾一切,把“三位一体”纳入“武力救张的根本计划”!

他们设想过如何获得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后来,听说老蒋特赦了张学良,他们这才松了口气,暂时取消了军事进攻的强烈渴望。

但左等右等,却怎么也不见张学良回来。

孙铭久等人毕竟是年轻人,他们以为唯一能迫使蒋介石改变主意,放回张学良的途径,就是针锋相对的斗争!

愤怒的呐喊、强烈的抗议、勇敢的战斗,才能打痛南京方面,才能迫使老蒋屈服,但少壮派们有幻想而无途径、有雄心而无真能耐,他们不可能成为主流势力。

实际上,中共领导周副主席和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才是营救张学良的主流方面,但在如何营救张学良的策略方面,则有一个演变过程。

周副主席和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在一开头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都知道,当初张学良送老蒋回南京,本来就是羊送虎口,基本是有去无回。

中共周副主席在机场上追不到张学良时,就顿足后悔,来迟一步!

而老练的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人,最后都苦劝张学良一到洛阳就立刻返回西安,如果张学良一意孤行,继续送蒋去南京的话,那回来的希望就渺茫了。

果然不出所料,张学良被老蒋软禁了,消息传来,杨虎城和王以哲他们全都急了,杨虎城知道,自己必须与东北军共存亡却又领导不动东北军,他更迫切需要张学良。

而王以哲、何柱国等则认为张学良如果不回来,东北军就很有可能会垮掉,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救回少帅。

但此时,是否肯释放张学良的主动权,已经全部掌握在南京老蒋手中,西北方面除了利用和平手段进行规劝之外,几乎无计可施。

须知,军事实力的悬殊太大了,此前,东北、西北军已经在中央军46军的一个师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毫无抵抗能力。

面对一个46军尚且如此,何况整个中央军?少壮派扬言,通过战争打到南京去,救出张少帅,莫非是疯子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