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6节(1 / 2)





  周贵想,人靠衣装这句话还真是不完全对。

  气质高贵的人,就算穿着普通布衣,在人群中是极其亮眼的存在。

  当然了,如果黎锦能换上一身得体的锦衣,配着修长笔挺的身姿和含星的俊眸,那就算说是京城哪个高门世家的公子哥都有人信!

  不过,镇子就这么大一点,周贵连县里都没去过。

  自然更不可能见到那真正的豪门公子哥儿是什么样,他最多就是听茶楼的说书先生讲‘那京城来的公子哥儿,骑着高头大马,人群夹道相迎’。

  之所以周贵能去茶楼听书,是因为说书先生经常要喝汤药润嗓子,这药一般都是周贵给煎的。

  先生也跟茶楼的人打过招呼,不收他和吴大夫的钱。

  正巧这时候黎锦看到了周贵,跟他打了声招呼。

  周贵赶紧拱手:“黎大夫。”

  走近了,黎锦给他们介绍。

  “这位是我的同窗,姓陈。这是杏林堂的学徒,周贵。”

  周贵此前已经拜了吴大夫为师,古代最讲孝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拜两个师父,所以他称呼黎锦也只能叫‘黎大夫’。

  陈西然的家就在隔壁,他让管家把东西收回去,又神神秘秘的把一个布包挂在身上,不告诉黎锦这里有什么。

  “咱们走,先去你家,小包子该等急了。”

  黎锦笑道:“小包子可不会急。”

  陈西然又追问黎锦到底给包子取名什么。

  黎锦学着他的样子:“子曰,不可说。”

  “好你个黎锦。”陈西然话虽然这么说,眼里却带着笑意,一看就是佯怒。

  三人走到镇子口,李柱子已经等在那里了。

  他牛车上装了两坛桂花酒和黄酒,这都是黎锦前几天跟镇子上的酒家订下的。

  庆祝孩子满月礼的第一件事就是摆酒,缺了酒怎么行?

  但黎锦也不打算让来人不醉不归,所以也没买烈酒,最多就是黄酒,不能更烈了。

  李柱子让几人坐上牛车,自己一鞭子吆喝上去,老黄牛就慢吞吞的走了起来。

  等出了镇子口,人少了,李柱子又一鞭子,老黄牛走的更快了些。

  最近农忙已过,村子里的人都清闲下来,恰逢黎锦家的喜事,一个个都打算来沾沾喜气。

  讨杯酒喝,再送孩子一点小玩意儿。

  站在村子口能远远看到李柱子的牛车的时候,就有小孩子一溜烟儿的往回跑,高喊着:“阿锦叔回来了!”

  小孩子声音清亮,旁边又夏蝉鸣叫作伴,好不热闹。

  村长也难得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抽烟,他招呼着孩子们,说:“你们都是哪家的孩子?”

  “村长爷爷好!我是大河爷爷的孙子。”

  “我是大牛家的二郎。”

  “我是……”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村长让媳妇儿从屋里拿出用葱花炒好的小馒头块,给孩子们分了。

  “去玩吧。”

  “谢谢村长爷爷!”

  有这个功夫,李柱子的牛车也赶到了黎锦家门口。

  秦慕文有小安、李柱子的媳妇儿帮忙,做了凉拌野菜,还蒸了许多包子。

  黎锦上前一步,揉揉他的脑袋,说:“辛苦了。”

  小安脸红的背过身子去,却又在转过去后,心想,黎锦跟阿文也没做什么逾矩的动作啊!

  人家两口子说句‘幸苦了’,他为什么就要转过来?

  现在再转过去看还来得及吗?

  黎锦这里摆好酒,给小孩子每人一个南瓜包子,说:“去村子喊人。”

  “收到!”一群孩子乌泱泱的跑了。

  有个大点的,看着酒坛和碗,说:“阿锦叔,能给我喝一口吗?”

  黎锦笑道:“一会儿你爹来,让他分你半碗。”

  在黎锦的记忆里,村里男孩子七八岁一般就开始喝酒了,但他为了安全,他还是让家长陪在孩子身边。

  听到孩子们在村子里吆喝,村长从石墩上起来,把烟挂在腰间。

  “咱去黎锦家喝满月酒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