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节(1 / 2)





  宋先生道:“看你如今浪子回头,那我就不再多念叨。

  已经是当父亲的人了,应当戒急戒躁,一心向学,考取功名,也好光宗耀祖、荫妻庇子。”

  黎锦自然应下。

  宋先生又问:“明年二月的童生试,你可要参加?这两年来,你都在守孝,已经耽误良久。

  我这里的学生,一般都会在十四岁参加第一场考试,不为求取功名,只是为了感受气氛、熟悉环境。

  好为了下一次一举中的做准备。”

  ……所以这就是把正式考试当模考。

  黎锦说:“先生觉得我的学问,可以去参加考试吗?”

  宋先生说话丝毫都不委婉:“第一次当然考不上,所以说让你先去熟悉环境。”

  黎锦很想说,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

  毕竟是成年人了,定力和自制力比小孩子好很多,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发奋的学习,大概还是有点机会的吧……

  宋先生看出黎锦的想法,劝诫道:“切不可好高骛远。

  童生试分为三场,第一场县试就要考五科,准备起来难度很大。”

  顿了顿,他又说,“不过你如果有这份上进心,明日自备纸笔,把我这里的《四书》《五经》都抄了去,回去多加背诵。

  如果你能在九月背完这些书,我就提前教你八股文、经论、策论的写作模式。”

  黎锦赶紧站起来再次作揖:“拜谢先生。”

  宋先生很满意他的态度,况且这次黎锦跟以往那畏畏缩缩、心不在焉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就好像真的突然长大了一样。

  作为先生,对努力勤奋的学生,自然不会泼冷水。

  眼看着就要到午饭时间,黎锦也不多留,出门买纸笔了。

  =

  宋先生家里也不慎富裕,他的妻子是同村的一个女人。

  并无任何妾室。

  中午吃饭的时候,妻子看到那两百文,有些惊讶。

  “孩子说黎锦来拜见你,我还不当回事,他这怎么突然送礼?”

  顿了顿,“早知道应该留他吃饭的。”

  两百文虽然不多,但也得普通庄家汉赚半个月了。

  宋先生想,自己的妻子什么都好,就是对这黄白之物看得太重。

  在他看来,黎锦拿多少束脩礼都行,礼轻情意重。

  宋远说:“无碍,我让他明日来把《四书》《五经》抄了回去背诵,你明日可以留他吃饭。”

  妻子:“………………”她真的只是嘴上说说。

  她家丈夫别看是个秀才,做人却如此木讷。

  不过这样也好,做事一板一眼,正正经经,一辈子都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

  黎锦这回在正街上逛了两三家,比对了一下纸笔的价格。

  他之前写病历都习惯了用电脑敲,最多就是签字的时候用一下钢笔。

  一朝穿越,一切都回到解放前。

  黎锦最后选了最便宜的兔毛毛笔,至于原主之前的纸笔,好像都卖掉买酒喝了。

  酒瘾上来后什么都控制不了,这种人黎锦上辈子也见过,只是没想到原主居然也是其中一位。

  至于抄书和练字用的纸,黎锦打算买不一样的。

  抄书是为了着墨均匀,以后好拿着背诵;但练字,那就比较耗费纸,黎锦打算买最便宜的毛边纸。

  “少年郎,宣纸一刀一两银子,买起来不划算。不若买四开的竹叶纸,只要两百文一刀,毛边纸一刀四十文。

  如果你两个都各买一刀,送你两支兔毛笔和一块墨,如何?”

  店家看黎锦年纪小,虽然穿着读书人的长袍,但因为洗的次数多,颜色已经有些褪去。

  一看就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所以他也让着一点,寒门出贵子,万一这年轻人以后飞黄腾达、考上秀才了,那他这家店肯定不愁没生意!

  反正这么卖他也不亏,只是赚的不多罢了。

  竹叶纸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子,纸张表面光滑,没有宣纸那样着墨方便,抄了书需要晾干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