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节(1 / 2)





  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以前的黎锦就属于这类人。

  故此,李柱子对他说类似‘我以后不打我夫郎’这句话就左耳进右耳出。

  但这次,李柱子觉得不一样了。

  虽然黎锦的表情没有以往保证的那么诚恳,甚至连保证的话都说的轻飘飘。

  一句简简单单的‘我不会再欺负他’。

  可就是用这种平静的语气说出来,才让李柱子感觉,黎锦这次是认真的。

  黎锦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问起了李柱子一些农作物的习性和价格。

  李柱子也不疑有他,毕竟黎锦这人虽然是个男人,可他真的能做到十指不沾阳春水。

  把自己不当一个庄家汉,反而被一家人宠的像不知世事的深闺小姐。

  黎锦自然不知道李柱子心里怎么想,他只想快速的了解这个世界,改善家里的情况。

  “农忙结束后,村里人就会种一些这个季节的蔬菜,比如,油菜、韭菜、葱等等。

  但是这一般都只是自己家吃,只有村长家的菜才会拿去镇子上卖。”

  黎锦想,古代基本上都是几个大户凑在一起聚成一个村。

  村长权力很大,可以分配田地、宣布全村今年种什么,甚至可以垄断给镇上蔬菜的供应。

  不过黎锦也没想着把自家种的菜卖出去。

  他们家从来只有三口人,小孩儿现在还不能吃菜。但他需要蔬菜的种类多,这么一块地,要是种好了,家里就不愁吃饭了。

  “柱子哥,菜籽价格大概多少?”

  李柱子说:“这看你要多少,你家田地现在只有两亩,一般一亩地种一包菜籽,四文钱。

  不过这个价钱也在变,不同的菜籽肯定不同的钱。”

  黎锦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他又问了其他东西的价格,但是为了避免引起李柱子的怀疑,黎锦问的都是农作物。

  反正原主不曾务农,对这些肯定不清楚。李柱子也没多想。

  等到镇上的时候,已经八点刚过了。

  李柱子要去把那砍好的柴火送给镇上一大户人家,就在刚入镇子的时候给黎锦指了指医馆的方向。

  “那医馆的名字我不认识,但咱村里人都去那医馆看病,大夫和掌柜都是好人,从不给咱胡乱开药。”

  原来镇子上有三个医馆,李柱子指的那边比较偏僻,不在主街上,这才价格便宜。

  黎锦谢过之后,就跟李柱子分开了。

  黎锦说:“柱子哥,我卖了草药就回去,咱们就不一道了。”

  李柱子应了:“行,我一会儿还得用牛车去运点其他东西,你先回去。”

  两人分道扬镳后,黎锦也没去其他两个医馆,端正的朝着李柱子指的方向走去。

  李柱子的话总归是经验,比他两眼一抹黑的瞎找要快得多。

  再说了,能开在正街上的医馆,背后肯定有势力,也肯定不缺他这一点药材。

  去李柱子说的那个偏僻一点医馆,说不定才能把药材卖出去。

  《杏林堂》的学徒正在枣红漆木的柜子后背《四物汤》,早上医馆的病人少,他才能得闲认一会儿字,学点东西。

  等到巳时四刻(十点),病人就会逐渐多起来,他就得去后院煎药,得一直看着火候,没时间认字了。

  此学徒名叫周贵,看名字,家里人希望他以后成为贵人。

  周贵听到门外传来渐进的脚步声,心想,这是哪家人生了病,一大早就来了。

  抬眸看去,只看到一张俊美无比的面容,那人虽穿着粗布衣服,头发也是随便用缎带绑了一下。

  但此人身姿颀长,自有一股儒雅的读书人风度从他的举止间流露出来。

  周贵想,这是个读书人。

  又想,读书人怎么这么俊俏。

  他倒是没怀疑面前人是个俊美的哥儿,毕竟这人很高,进门时撩起竹门帘后,得稍稍弯着腰,才能避免脑袋被竹门帘蹭到。

  再者,这人脸上没有任何醒目的红痣。

  肯定是个正儿八经的男人。

  周贵先开了口:“先生贵姓,可是来求医问药的?我师父在后堂,我这就叫他。”

  黎锦说:“免贵姓黎,不是求医问药,而是卖药,不知贵医馆是否需要?”

  周贵愣了一下,他们医馆的药材都是每年专门让人去山上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