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第48节(1 / 2)





  “是这样的,附近的井绳基本都是剑麻编织,这是在咱们这个地方,往海边去,船上的缆绳帆绳也都是剑麻取出的麻料所编,极为耐用。”潘广凌随着卓思衡走上前去,抚摸剑麻直刺天际的剑叶,“听说潮平郡处还有人将它编作渔网和包货的篷布,总之用处是很多,只是在我们山里,便只能挂在山民的房屋外拴点腊肉、吊在井上用作辘轳绳索了。”

  卓思衡似乎在思考,过了一会儿才开口道:“待何大人归来后,我要你亲自为我做一件事。”

  总算有能帮上卓思衡的地方,潘广凌立即站直郑重道:“别说一件,一百件事我也会替大人办到!”

  “大人回来后,你再去约见宋蕴和,让他来窑厂同我一叙,你就说,他最想要的东西,我有办法替他得到。”

  ……

  一天的奔走,卓思衡是真的累了,他终于回到自己府上洗了个通透的澡,将劳累至极的肌肉都泡软后,手脚并用爬出木桶,靠坐了好一会儿才有力气整理。

  果然越是繁琐的事务就越是折磨。

  不过眼下的成效也不赖,他没有白白辛苦。

  这些日子光顾着政务,书信和邸报都没功夫看,卓思衡虽然困极累极,但还是坚持强撑到书房去,回了几封帝京和杏山乡的来信。

  唯独家中慧衡的再度来信令他踌躇不定。

  距离上次收信也不过几日,慧衡再次来信必然是有要事,拆看后果然如此。慧衡将那日禅月庵中得遇宣仪长公主与罗元珠之事一五一十告知,又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徘徊之意,此书她不知该不该编,应承还是拒绝,请兄长为她分析论断,最后谋定。

  卓思衡知道,慧衡不是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她之所以这样询问自己,是担心她的选择影响自己的仕途和家中的命运。

  而这件事,确实足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卓思衡取纸提笔,开始了洋洋洒洒的回信,他先是给妹妹分析了这件事的既得利益者是宣仪长公主和罗贵妃,她们一个希望增加自己的政治话语权,一个想要增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她们一拍即合,此次良机再好不过。然后又加上对朝中局势的评论,倒也不能武断确定此事罗贵妃有争储夺嫡之嫌,毕竟赵王目前连自主进食都还做不到,年龄太小,太子过了人生的一道坎儿后,终于开始长进,目前让皇帝也还算满意,罗贵妃大概只是希望妹妹能有更多的势力支持,来作为她们家两姐妹的政治筹码。最后,他还点拨妹妹道,此事并不蹊跷,然而最终会攀扯甚多,要知道许多人会借助此事想要攀附长公主与罗贵妃的关系,让自家女孩加入,局势就会变得难以收拾,或许还会引发新的变动,那这样一来,妹妹想参加的初心便被辜负,还会惹上令她神伤的麻烦,尤其这个主意还是她出的,虽然很好,是个有益于自身又能惠及多人的点子,但如果真到了后续难辨的时局,恐怕会被人拿来做文章。所以择事还得慎之又慎。

  他写了足有十几页信纸,落笔再看,却没有方才直抒胸臆的痛快,只觉得口中和心底都是一样的苦涩。

  在这个时代,妹妹和自己是不同的。她没有入仕的机会,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展才扬名不负平生所学的机会,却因诸般政治利益纠葛不得不放弃。

  凭什么?

  卓思衡重重将笔一摞,胳膊支抱住脑袋,抵于桌上。

  凭什么要这样?他这个哥哥岂不是太没用?事事只会让妹妹小心谨慎,却教她错过如此的天赐良机,自己当初答应父母的事又真正做到了几分?

  窗外风雷涌动,瑾州山地气象骤变是常有之事,怕是要有豪雨将落,卓思衡深吸一口气,起身去关窗,第一次发现原来瑾州本地的房屋屋檐都要长出帝京的民居一些,好教顺风之雨不得入窗居之内扰人清闲。

  他站在窗前许久,直到第一滴雨落下,他醍醐灌顶一般,重重才将窗户关上,一颗心扑棱棱乱跳,只道,我不就是该做这样的屋檐这样的飞窗,待到风雨来时,替屋内的家人遮风挡雨么?怎么能让家人反过来为我做这檐这窗,天底下没有这样做人哥哥和家长的道理!

  思路犹如也被电闪雷鸣穿透,已是无比清晰,卓思衡回到书案前,将之前那十几张写好的回信撕了个粉碎,重新提笔,再书再写……

  帝京,卓宅。

  慧衡拿到大哥的回信,心底十分惴惴不安。

  她寄出去信后便后了悔,心道哥哥在地方必然政务繁忙,我却如此拿自己的事叨扰,岂是做妹妹的道理?然而此事除了哥哥,再无人能为她点燃这盏照透寒夜之风灯。

  于是只好枯坐苦盼,直至今日,等来回信,握在手里却不敢拆看。

  这封信实在太薄了,薄得让人惊心。

  要知道哥哥最是絮叨话多,素日里家书哪次不是厚厚一沓?小到米面是否足够与仆人月俸是否发完,到再悉衡去书院的添减衣物与自己日常吃药的叮嘱都能写出半页,更别提还得问几句佟师沛与赵兰萱夫妻感情如何有没有吵架,赵霆安的旧伤有没有因节气复发,三婶和苓笙如何,老师的旧疾有没有复发,佟伯父又跟他儿子动气没有等等等等……总之就是事无巨细,恨不得面面俱到。

  可这次,信轻得像片羽毛。

  慧衡知道,许是自己这样问令哥哥生气了,要知道此事纵然机会难得,却带有一丝不明的险意,她多少有些明知故为,若是真的人生第一遭被兄长训斥,她也是自找活该。

  带着忐忑又自责的心情,卓慧衡拆开了大哥的回信,果不其然,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再无多言。

  然而她却愣住了,连眼泪不自觉落在纸上都未曾发觉。

  卓思衡的回信只有寥寥二十四字:

  “欣之所遇,展才扬名;放手而为,无需瞻顾;刊见天下,兄长殷盼。”

  第72章

  卓思衡的威信在十日内成倍数增长,以至于他踏入六曹衙门来找潘广凌商讨岩窑事务时,吓得所有官吏都跑出来迎接。

  看着在衙门前两侧站成两排大气都不敢喘的大小官员们,卓思衡心里哭笑不得,但表面上却非常和蔼,对每个人和他们正在补的旧日积压怠政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和探讨,并且表示何大人昨天来了信,说永明郡山水之美非人间盛景,他已经打算多逗留些时日,要卓思衡替他多多劳心郡内政务。

  一群人屏息凝神听完面如死灰,落在卓思衡手里的日子无限期延长,各个都心照不宣:眼前的二把手不但对付下属有魄力手腕,架空上级也是他的强项。

  他们对视一眼后,发觉每个人的内心和目光都仿佛在咆哮着同一句话:你跟我说这是二十四岁新晋官吏该有的手腕和能耐?

  六曹衙门的屋子并不大,往最里走的院子才是工曹,这里人最少,屋子最荒僻,但可能因为是工部的原因,吏员们动手能力强,年久失修的门窗都是修补过的,看起来旧是旧了点却还能用个十年八年,倒比别处多了欣欣向荣的感觉。卓思衡知道这是要归功于工曹的主事潘广凌,他正在内堂屋里研究岩窑的釉浆如何提彩,卓思衡一进去就闻到很浓的化学试验室气息,乍一看还以为进了哪家道观的炼丹房:各种炉子烧具、性状不明的粉末与液体,地上堆着的盆筐里不是碎石就是矿物,还有些他叫不上名的植物。

  “卓大人!你来看看这个!”潘广凌一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整个人就会焕发着与平日全然不同的神采,张牙舞爪都透着可爱,卓思衡凑过去看,发现他正在调弄一小瓮深灰色的泥浆。

  “这就是釉浆?”卓思衡去过窑厂所以能认得出来。

  潘广凌兴奋点头道:“吴兴跟我说,他们始终参详不出如何让釉色淡一点和细腻点的方法,我想着会不会是因为咱们本地的高岭土太多水汽疏松多孔,烧出来的胎胚表面就不够光滑,我想反其道行之让釉浆更粗糙点能填补空隙,就试着多加些釉料和草木灰,起初不是很融合,挂浆的时候总有斑驳,但后来受大人启发,烧了点剑麻取出的麻灰进去,你看现在釉浆就顺滑多了!”

  卓思衡忍不住拍他肩膀连称几句好极,自己也坐下来查看,桌上放着好些岩窑改进后的成品,其实比之从前卓思衡在帝京见到的已有不少起色,至少在粗糙方面改良颇多,但那个泥浆的土黄色确实太扎眼,如果不解决这个颜色,大概岩窑的发展也必会因此而限制。

  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潘广凌叹道:“这事儿我与吴兴也说过,我好歹也是读书官宦人家的孩子,家里父辈亲友书房中用得是什么样的瓷器、厨房里的器皿都见过好些,我告诉吴兴,但凡稍微有点脸面的人家最看重瓷器的成色和雅观,放在书房多是白青蓝三色,偶尔有红也是豆红的淡雅色彩,这个泥巴色怎么都进不了真正愿意花钱买这些东西的人的家门的。”

  “吴兴不是也跟我们说过么?”卓思衡回忆起来道,“他说本地来调釉浆的泥土只能出这个颜色,比不上其他地方,这是不可能改的,窑烧瓷器只得就地取材,要从远处运来,一个是土壤的天养之性被毁,只怕不堪得用,一个是耗费也太多,烧出一个器皿来非得卖贵才不亏,可卖贵了谁又会花大价钱选咱们的东西呢?”

  “是这个道理。”方才的兴奋渐渐淡去,潘广凌皱起眉来,“许多尝试吴兴吴窑头已经做得差不多,我们能帮上的地方也都已经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