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第9节(1 / 2)





  待到第一日时策的卷子发下来时,卓思衡已经磨好墨,刚裁好的誊写纸与草写试纸都散发出崭新的味道,给人很强的冲击力,仿佛在告诉士子们,此时已至人生的关隘,而命运就系于他们面前的一纸一笔间。

  卓思衡沉着展开题纸,上书:汉官威仪,古今艳称。尔今视之,愿为?何为?当为?我朝开疆百年至及贞元,上求贤若渴盖因人才未盛,汉官又何寻?

  汉朝官员的阵容古今称赞,如今你们士子回看汉朝这些名臣,愿意做谁?原因?又打算如何去做?我们本朝到贞元年间立国一百年多,眼下皇上开科取士思慕贤才,那么如今到哪里去找史书中佼佼的汉臣?怎么找呢?

  这个结合了历史与当下的问题还是挺有趣的。

  应策时文内含多个问题,最重论政,且具有很强时效性,须要结合实际落地后再发散,但这只是广义上的应答思路,其实还有更深一层因时制宜的解读。

  卓衍曾对他说过,解试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单单是要提出合理的观点与对策,也要将行文当做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途径,所谓旁征视览以典验博,要展示出自己读书的深度与广度,给出自己不只是受过基础教育,还在此之上更有研读的能力。

  在解试里,唬人的行文能力有时比文章的实际内容更重要。因为解试是第一档考试,并非后续的精英之战,它所筛选的乃是“合格”而非“优秀”。

  于此,卓思衡腹稿拿定,立时有了落笔的方向。

  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里曾像报菜名一样列举过武帝宣帝两朝名臣,卓衍极爱此篇,说家中尚兴盛时,有祖父的朋友带来褚遂良的《倪宽赞》共赏,祖父怀疑此篇为欧阳询仿作,二人争做一团互不罢休,而他当时年幼则被文章与书法吸引,久不能忘,长大后自己临摹一篇装裱挂在书房内,用以自勉。

  因此卓思衡背这篇文章是卓衍一字一字教得,烂熟于心,此时用典也下笔顺畅,其中所列武帝一朝汉臣名字恰似群星纵列,一个个出现在他笔下:枚乘、主父偃、卜式、桑弘羊、卫青、金日磾、董仲舒、倪宽、公孙弘、石建、石庆、汲黯、韩安国、郑当时、赵禹、张汤、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助、朱买臣、唐都、洛下闳、李延年、张骞、苏武、霍去病和霍光……

  他开篇先写“唐家社稷、汉官威仪,古今闻羡”,列典故讲事迹,选择公孙弘作为他的答案,因为公孙弘“恢奇多闻”这样便能帮朝廷解决许多来源不同的问题,而他又“虽历坎坷起落,仍中和平允怀才问对”,虽然最初因为行事不合汉武帝心意被罢用,他却没有荒废自我,仍旧平静度日,直到国家和汉武帝再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拿出针砭时弊的国策方针,令皇帝终于认识到他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位极人臣辅佐自己。

  卓思衡表示,这样的人虽然也有一些个人的问题,但终究“私德不染臣行”,没有因为毛病影响他当国为士,公私还算分明,最主要的还是“为国为贤,持才守忠”,最后在丞相位置上死去,是难得的善终。

  当然他虽然贡献了“公孙布被”这样的成语,说他虽然家里有钱,但还是沽名钓誉好像很穷,其实可能是汉武帝一朝名臣太多,竞争激烈,想让自己在皇帝心中形象高大一些,好让自己的主张能够任用,也算不上道德污点了。而且其他人真的不大好写。

  写卫霍,那他该去考武举;

  写赵禹张汤,酷吏在太平治世实在没法写作理想;

  写东方朔枚皋,他可能没有谐星的天赋;

  写桑弘羊董仲舒,他自己都觉得略显刻意;

  写司马迁司马相如,他这个文笔还是别登月碰瓷了;

  写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霍光?那他是活腻了……

  总之想来想去,取自己欣赏与适合的平衡点,公孙弘都是不错的选择。

  又加了好多勉励自己成为名臣的话,卓思衡写完前面三问,后又一转官吏选拔制度,说汉朝取士的察举制最初还能好好推行,选上这样的人才组成旷世阵容;但后面此制度就渐渐沦为权贵世家的玩具,是不如我朝科举的。如今想用科举选用到汉朝名臣一样的人才,还得“垂拱而治,引四方才士”,毕竟隋炀帝也曾经说自己是汉武帝脑残粉,仰慕“汉官威仪”,折腾一番后,得了个在江都被自己部下杀死的结局,国家也走向灭亡。光是仰慕效仿没有意义,需要真正依据我们所处的时代选出适合的方式,避免走隋炀帝的老路……

  他的时策答得很快,故而早早歇息,十一月的北方贡院当真极冷,为了防止夹带,又不允许穿有夹层的衣服和带有夹层的铺盖。还好有慧衡缝制准备的两条毯子,一条毡毛一条皮绒,虽是单层,但御风防寒很是好用,叠盖上后也能勉强好梦——如果不是左侧隔壁号间的士子睡觉磨牙,卓思衡会睡得更好。

  时策一关过来,余下两关便容易许多。

  卓思衡没再遇到什么难题,唯一的麻烦是,最后一天,他往试卷上抄写在草稿纸拟好的律诗时,右侧隔壁士子忽然嚎叫痛哭,如丧考妣,来势汹汹,这样突然的尖叫吓得他落笔一滑,给试卷涂了个巨大的墨痕,还好时间足够,律诗的字又不是很多,他跟巡考要了一张重新抄写,最终按时交卷。

  这三天起居都在小小号间,即便卓思衡没有挨冻,还是因为经验不足带少了干粮,最后一天没有吃的,只好猛灌贡院提供的热汤来充饥,而有些士子就没这么好命了,晚上总有一些哭爹喊娘的被拖出去,还有吃坏了东西,弄得整排廊都飘散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味道。而之前听表弟说他那场解试,有人身子太弱第一天晚上就因为挨冻发了高热,也给抬走了。

  宁兴府士子三场考完走出贡院时,夕阳正浓。

  因为太饿,卓思衡只能扶墙而立,其他士子都是差不多情况,半死不活的,像他一样远道而来的考生若是没亲人陪同,也有脚店客店安排的驴车带回,那些有家人来接的,有的是家仆搀扶,有的是父母兄弟叔伯子侄齐上阵,连拉带拽给塞进马车。

  可是贡院外高大的梓树下空空如也,卓思衡只能孤独地无处诉说他自觉精彩的对答,默默拖着鹿皮袋,朝陌生人家里自己暂居的小屋疲惫前行。

  第14章

  宁兴府少尹府上的灯烛皆已燃起,地龙渐暖,客人与主人于书斋侧旁小厅内休憩,厅内陈设古雅清新,字画立轴亦不多,多用盆花绿植点缀粉墙,倒有别有一番富贵闲人的气韵。

  此时仆人送上茶点后噤声离去,屋内只余去年刚刚走马上任的宁兴府少尹刘溯、他已致仕告老的恩师佟铎与其刚刚年满十九岁的第三子佟师沛。

  “方则幼弟这次解试成绩极好,不枉恩师回乡看护奔波辛苦,只是听闻圣上已钦点了翰林学士承旨曾玄度大人为此次省试主考,曾大人为圣上近臣,作文又喜生僻骈词,方则幼弟这一个月还得再研读些六朝诗赋方能稳妥。”刘溯手边正放着学事司奏报的宁兴府解试发榜成绩,如今府尹重病,他刚领下旨意暂代职权,此等大事必须经由他手。

  “你不许夸他。”佟铎六十岁上下年纪,却是须发全白衣着纯素渊渟岳峙,似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他自小就是被夸大,夸成今天这个样子,一点小成绩就飘然不知足下几何,说到底也不过是个解试第二名罢了。”

  刘溯已在佟铎门下二十余年,贯是亲厚,更知道恩师脾气,此时忍不住笑道:“恩师刚看到发榜时可不是这样说的。”

  “在云中这段时日还好有刘世兄替我说话。”佟师沛一张俊脸极有少年人的英气,又总带着发自内心的笑,说话时语调都常是往上扬的,“不然我爹一日三顿教训下来,我入场考试战战兢兢,哪能答出这个成绩?”

  刘溯知道佟铎极爱这个儿子,果然听他这样打趣,一贯严肃的恩师也是不气,反而苦笑摇头道:“这个轻佻样子如何入朝为官?怕是要把我的恩荣都毁了,也罢也罢,反正也要闭眼,由他胡闹去吧……”

  “恩师说这话可别怪学生反驳,方则幼弟自小聪慧,相国寺宗定禅师都曾夸他是‘睿慧造化’之人,又有恩师您言传身教,以此品性家学入朝为官定然也是将来的国之重器。”刘溯已看过佟师沛的应策时文,自己十九岁时未必能如,这些话也是发自内心,并无矫饰。

  佟铎也觉小儿聪敏,但还是决定不当面夸奖,只是别开话题道:“他的学问,比本次的解元可是差得多了。”

  “这次解元的名字,我怎么觉得有点耳熟?”听父亲提起这个,佟师沛拿起刘溯手边的奏报,“卓思衡……好像在哪里听过?”

  刘溯与佟铎相视而笑,饮茶一口后缓缓道:“几年前我回帝京述职时拜访恩师,那时你不也在?我说朔州荒僻苦寒之地竟有才学士子晚辈,说得便是此人,那时恩师也觉此子答问颇有心胸笔意,只是后来我任满回京,留意两次省试都未见此人,心想大概又是一仲永罢了,不料宁兴府任上解榜又见此子,果然才华难掩,明珠夜辉。”他心中还是挺复杂的,高兴的是自己眼光确实不错,郁闷的是,这么好的人才怎么现在才来考试,没在自己朔州学事司任上冲业绩。

  “原来这样!”佟师沛抚掌笑道,“那我输给这小子也不算冤枉,毕竟是世兄和我爹都看好的人才。”

  佟铎板起脸来严声道:“人家自小在风雪塞外之地苦读不辍,你在帝京锦衣玉食名师点教,你们二人如何相比?你且去休息,明日按照你世兄的指点,去读些汉与六朝诗赋,过两日你启程回京前,我亲自问于你功课。”

  佟师沛听父亲这样说也是不惧不怕,依旧笑盈盈地应了,朝二人告辞后脚步轻快离去。

  屋内只剩刘溯与佟铎,气氛略转严肃,佟铎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面上终是露出一丝欣慰与忧虑,感叹道:“不知方则入朝时,朝野内外会是怎样景象……”

  “老师何出此言?”刘溯闻听此言,觉得似乎老师对朝局未来的态度并不乐观。

  “这两年皇上对科举入朝的新贵很是满意重用。”佟铎意味深长道,“去年的状元郎只在翰林院一年,便放了均州登台郡的巡检,这可是能直达天听的要职。前年的也有几个都得了擢升……你可知他们的身份?”

  刘溯是学事官吏出身,对这些年金榜题名的高中者大多了解一些,他略微回忆贞元九年的进士三甲,忽得想到其中一员也是自他宁兴府考出的,立即明白怎么回事,沉声回答:“他们都是当年戾太子案罪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