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第3节(1 / 2)





  “这是……是乾卦啊!”卓衍大喜,“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意味君子之德与吉祥如意!方才说思衡有君子之德,如今便有了君子之卦,又应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释义!”

  卓思衡看不懂听不懂但大为震撼,原来在这里读书还会学玄学!而他这种当代学霸见到这场面脑子里只有题曰:六个石子共有几种排列组合?六个石子皆是无墨一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差距!

  爹果然不是白叫的。

  卓衍本是随心,却偶得佳卦,心性洞开只觉此乃冥冥之中的天意,提起笔来在纸上挥毫写下四句诗。

  卓思衡看过去,父亲写得是: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卹赋灵乌。

  他虽然如今已开读了四书,尤其《大学》及《中庸》两部烂熟于心,但对诗词却少有涉猎,只能求救般看向母亲。

  宋良玉也被丈夫的豪情与释然感染,笑着对儿子说道:“这便是你父亲口中范文正公的诗了。说得是君子自处之道与逆境慎独之志。”

  卓思衡再次被震撼了,他虽然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出自书香门第,但此时才真的知晓其中的含金量。

  卓衍的字筋骨锐意,宋良玉越看越喜,忽得从字句中得了灵感,病容竟也褪去大半,语调昂然地对丈夫说道:“相公,不如就以此诗,给思衡取一字吧!”

  卓思衡十分意外,他“听”得书不多,但卓衍也和他讲过《颜氏家训》这类经典,里面有句话他记得很清楚:“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男子百日得名,却从来都是弱冠取字。表字这个东西大多是长辈赐取,用以辅名,许多世家为表敬师重道与诗礼向学,便会请孩子的师长甚至与家中有来往的当世大儒赐字。然而自己离弱冠还有将近一半岁数呢,是不是太早了点?

  他才读过几本书,自然总是把书往腐了记,他父亲卓衍却是有真正学问的学富五车之人,只略一想,荡然心胸无甚犹疑,再不顾忌那些俗礼,只觉仿佛就是天机至此,不可错拂,反倒抚掌大赞自己夫人的心意寄望,当下又看一遍自己写得诗句,醍醐了然道:“我知道夫人想给思衡起得是哪两个字了。”

  两人伉俪情深,此时便是相视而笑,各自伸手一点,果然手指皆落在同两个字上:放意云山道岂孤的“云山”二字。

  于是卓思衡便在十一岁上有了自己的字。

  卓云山。

  “谢爹娘赐字。”卓思衡觉得极其好听,寓意又佳,满心欢喜领受了。

  这时,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砸门声。

  屋内融洽欢欣戛然而止。

  在劳役营里遇到半夜敲门,总归少有好事。

  屋内狭小,卓衍两步便至门前,打开后却愣住了。

  “朱管监有礼了。”

  即便在流放,即便心怀忐忑,卓衍的礼仪仍旧一丝不苟,微微拜谒时亦有从前做官的士大夫品格。

  朱通之前总命卓思衡算账,但为了让儿子抓紧时间学习,卓衍便每每替他将账算清,再由卓思衡抄录在册,有一日卓思衡累得早睡,卓衍便自己写了上去。此事后来让朱通看出,他倒也没发火,找了卓衍一次问清。朱通行伍出身最看不起读书人自视甚高穷酸拽文,然而卓衍却又不自怨自艾也无半点骄矜,两人交谈之间很是投契。卓衍后来还略微指点朱通不少如何在长官面前不卑不亢又保全自身的自处方式,即不憋闷脾气,又不得罪人,朱通很是受用,在营里便不似从前那般狗嫌人憎。他本不是恶赖之徒,只是为人粗豪不拘小节,对有真才实学且诚挚爽达的卓衍自此更多亲近之意,更是对其一家多有照拂。

  此时夜访,他手提风灯,只踏进屋里却不掩门,眉眼里都是喜乐之色,粗声道:“不是有礼,是有……有事啦!”

  好险,他刚才差点说了有喜。

  卓衍这才看见,他的灯笼上罩了层白蜡纸,腰间也系了带长麻白布。

  宋良玉也看见了。

  二人呆愣在原地,脑中一片空白。

  四个小的一个熟睡,三个发懵面面相觑,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卓宋二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居住帝京,当然知道朱通这身打扮意味着什么。

  朱通握住卓衍僵硬的手,压低声音道:“先皇殡天,新皇登基的大诏千里加急夜间刚到咱们朔州,好像年号是什么……什么贞元,不过这不重要!卓大哥……我的好大哥呀!那诏书上说……大赦天下啦!”

  第4章

  《易经》里的元亨利贞对应春夏秋冬,新帝年号贞元,不同于寻常年号为奉正朔而起的寓示祥瑞与彰显德化的用字,“贞元”二字暗含了冬去春来的意思,极具意蕴美感又不失内涵寄望,如此颍然年号,阅尽史书怕也不多见。

  最重要的是卓家上下都震撼于连新帝年号都应了那一占“乾卦”的卦象,仿佛冥冥之中真有天意造化。

  新帝继位的诏书抵达朔州三日后,新的旨意接连而至,头等的诏告便是大赦的人数与批次,以及相应的案件,而卓家所牵涉入罪的戾太子谋逆案便排在头位。新皇帝还特别批示,说是此案当初疑点甚多,如今再查已是无有佐证,已处死的那些是否翻案就先放一放,当务之急是免去涉案之家的累世罪臣身份,从流放地迁出,赐还平民户籍。这些由大赦释放的原涉案人员不必回京或是发回原籍,只在朔州继续发光发热就好。

  卓思衡不明白,既然大赦干嘛还那么多条件?既然知道是冤狱,何必又那么委婉?不说惩治真凶,至少得给个官复原职吧?刚当上皇帝,不就是应该树立威信剔除旧臣么?这是皇上最威风和雷厉风行的时刻才对啊?

  至少电视剧好像很多这么演的。

  他对自己的父母是无比信任和崇敬的,于是便有话直说,将心中疑问讲出。

  卓衍和宋良玉看着提了这个问题的爱子,仿佛在看个傻子,都是满面忧心,还是宋良玉为母温柔,回过神来先对一脸崩溃的丈夫说道:“孩子懂事起便在这里跟咱们吃苦,也从没读过像样的书和见过有品级的官,哪像你自幼跟在公公身边,眼见他为官做事的能耐照着学,自然更通官场之道与朝堂表里。如今我们已无了罪臣之身,孩子又能参加科举,免不了你慢慢一点点教给他其中深邃。”

  “思衡最是聪敏,这我是知道的,如此不谙世事也是受我连累……不怪他,不怪他。”卓衍自大赦以来,便觉妻子疾病治愈有望,孩子前途光明,如今不管怎么都不会令他沮丧,便颇有兴致地对卓思衡温言道,“你这是瓦舍说书人爱讲的帝王将相故事,朝堂之事怎会如此直白了当?”

  卓思衡一贯好奇心重,听卓衍这样讲便十分专注地听。

  “戾太子一案牵扯甚广,我们落罪的这五年之间,免去的官位皆有他人填补,抄家的财产亦是充入国库,没收的府邸也多赐予他用,皇上若是给我们发还帝京再加官复原职,那官位哪里来?府宅哪里赐?若是将原位之主赶下来,难免刚一登基便弄得人心惶惶朝野怨怼,大赦已是施恩,乃是皇上在表态不认同先皇行事了,能做到如此,想必新皇也是明君。然而敬天法祖不可妄言,矫枉过正则是过犹不及啊……”卓衍语重心长拍拍儿子肩膀,“更何况我们这些因戾太子一案获罪之人,皆是废太子身边官员,你祖父便是其老师,新皇若重用我们这些人,岂不是亲手酝酿旧日太子党与先帝信臣们的争端,自行祸乱朝纲?更何况先帝脸面要紧,新帝为天下表率的纯孝也是要紧啊……”

  前面的一席话卓思衡是理解了,但后面的仍不大明白,于是说道:“爹,可我听朱五叔说,新皇帝不是先皇的儿子,而是祖父辅佐的废太子的亲儿子,先皇没留下子嗣,驾崩前未有遗诏,太后和群臣议定后将新皇从监牢里拽出来继了大统,那他干嘛替杀父仇人想这么多?”

  若是在帝京,卓衍肯定要儿子噤声莫要说话如此无轻无重,可是朔州天高皇帝远,便是这件事说清楚讲明白也是无妨的,还能替儿子开开朝堂世故帝王心术的蒙,于是也不去忌讳繁多,确认门外窗外无人,才压低声音说道:“新帝的皇位得自先皇而非自己生父,宗庙亦是要附于先帝,他不能一登基就毁谤自己宗庙里要拜的那个父亲,还要极尽孝顺,这便是帝王的难处与心术。我未曾见过新帝,不知他素来行事与品格,但想必群臣推举,定然宽仁德量,否则先帝留下的臣子们怎么会给自己添堵找个仇人的孩子呢?新帝若是如此,必然也感念当朝重臣们的从龙之功,怎会自己根基未稳就得罪朝野,堪知谁是伊霍?”

  伊霍便是伊尹和霍光这两位废过皇帝的权臣了,卓思衡还是从卓衍口中听过这俩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如此解释,便是将其中关键贯通于胸,再无半点疑惑了。

  卓思衡一面沉浸于求知欲的满足,一面也颇为遗憾地想,要是他们省的文科状元穿越来,必定不会像他一样问出这种毫无政治素养的问题,毕竟人家又学历史又学政治,案例和理论教育都到位了,理论一结合实际,许是稍一想想便能给出正确答案,说不定还能针砭时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