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第230节(1 / 2)





  还眼巴巴地留着喜糖给七婶,说得真是感天动地,听着就一股子假惺惺的味儿,不就一块糖,不知道的还以为她给留了一块金子呢!

  初挽:“随便她吧,我也没别的想法,就是不想吃糖。”

  陆建静听着就笑。

  她现在正是春风得意,和男朋友谈得顺利,已经打算结婚,婚期都定下来了。

  当天晚上在陆家老宅住的,第二天陪着老爷子吃了早餐,又说了会儿话,这才离开。

  陆守俨这几天放假,恰好又要过年了,可以尽情陪着初挽,两口子去逛了王府井,逛了友谊商店。

  天冷了,陆守俨给初挽买了一件大衣,两件毛衣,另外还买了秋衣秋裤,两个人买了一个色的。

  初挽抽工夫去了学校,岳教授也是激动得很。

  他和黄教授是多年好友,知道自己好友的心事,现在尼雅这块西方和日本人洗劫过的遗址竟然挖掘出这样的成就,宽慰之余更是感慨万分。

  他和初挽聊了很多,聊了他年少时的种种,聊起自己曾经看到的屈辱,也聊起自己的梦想。

  这让初挽心里也有些震撼,这些事她其实多少知道,也大概能明白,但是听一位考古教授激动之余这么和自己提起,那个感觉又是不同。

  聊了一番后,初挽也提起博士的事,岳教授一听,自然是求之不得,他是希望初挽继续攻读博士的:“哪怕你将来不从事这一行,但现在好好学,也是受益终身。”

  岳教授这么说,便给初挽写了申请报告,给她转成博士。

  其实初挽现在已经读了一年半,发表了数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她现在转成硕博连读,论文方面基本没什么犯愁的,只是要把基本的学分修够了就行。

  初挽埋头研究了一番毕业机制,也是信心满满,她差不多再读三四年,博士应该能顺利毕业。

  她当下也不敢耽误,赶紧把下学期要修的课程都提前学学,这样万一有什么事,她也能从容应对。

  现在临近年根底,陆守俨估计还是忙,她也正好多借书,埋头苦学一番,争取尽快把博士学位拿到手。

  谁知道这天,她刚从图书馆出来,就见系里几个教授正讨论着,却是说起一批彩陶。

  原来两年前,河南洛阳有一个古墓被盗挖了,当时应该是出土了几件北魏陶俑,结果现在潘家园市场就出现了北魏陶俑。

  “那些摆摊的说话含含糊糊,都说是工艺品,这肯定就是一个幌子,我一眼看过去,没跑了,北魏时候的彩陶嘛,估计就是洛阳被人盗挖的!两尺多高的武士佣,那惟妙惟肖的,说是潘家园旧货市场来的,据说还有呢,我想着过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几位教授显然想去看看,于是约着明天去早市见识见识。

  初挽听着,心里也是一动。

  她也想去看看了。

  第162章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迁都洛阳后,历经六帝四十一年。北魏陶俑是唐三彩的前身,是北魏时期艺术巅峰,同时也是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可以说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初挽听了,自然有些兴趣,第二天,她早早爬起来就过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了。

  她也才离开不到半年,潘家园旧货市场倒是比之前红火了不少,前来捡漏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西装革履的大款,也有中山装的知识分子,有普通收藏爱好者,当然更多的是铲子。

  初挽虽然戴了帽子,并不惹眼,不过还是遇到好几个眼熟的,大家心照不宣,略点点头,也没怎么说话,倒是有几个铲子见到她便招呼,给她看最近新收的货。

  初挽看了看,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便问起最近有没有北魏陶俑,那铲子一听:“有啊,你过来看看,这边有一个呢!”

  说着,那铲子打开包袱,拿出来一个给初挽看。

  那是一件泥壳斑驳的陶俑造像,是一个戴帽的男立俑,脸部瘦长,细眉长眼,高鼻朱唇,眉眼都是用墨线绘制的,脑后挥着黑发,脸部和颈部都施着白色,身上穿着右衽长衣,手中半握作执物状。

  这个陶俑造型略显稚拙,但是脸上表情却很丰富,很有北魏时期陶俑的特色。

  初挽问了问价格,说是一件一百三十块。

  初挽:“这么贵?”

  那铲子笑了:“这个稀罕嘛,物件稀罕,今天一大早好几个来问的呢,都想要!这不,已经卖出去仨了!”

  初挽:“除了这个,还有别的颜色吗?”

  那铲子便说:“有啊,你想要什么样的?有四五种样式呢,有跳舞的,也有手里拿着东西的武士,还有一个是骑马的呢,反正各种样式的都有!”

  初挽听着这话,再次拿起那陶俑来仔细看,这陶俑局部有一些风化脱落的痕迹,露出的坯体光滑平整,上面还隐隐残留着一些土锈,可以看得出,土锈也很有层次感,是层状的,这都是出土陶俑的特征。

  初挽拿了放大镜,再次观察釉面上的开片,如果是造假的,用酸处理过的,一般开片缝隙大,但是这个就很细密,开枯干裂,中心区域是往下凹进去的。

  初挽翻来覆去看着,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说不出的难题。

  她鉴宝无数,玉石陶瓷杂项,各样都有所涉猎,又精通历史文化风俗,可以说,随便一件,哪怕是不熟悉的领域,她多少可以凭着自己的所知,说出个所以然来,且头头是道。

  唯独眼前这个,从她对陶俑的了解看,怎么看怎么都是正品,但她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感觉,总觉得哪里不对。

  如果非说为什么,也许是感觉不对,那种感觉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她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的。

  这时候,那铲子笑道:“你这眼力,怎么还费这劲儿看半天,这是洛阳那边出来的,今天过来几个,一看就是知识分子,懂行的,都说这个好呢!”

  他说话的时候很有技术,从头到尾没说这是正品,只说这个东西好。

  这时候旁边已经有几个凑过来看,都是戴着眼镜的,穿着中山装,那一看就是有些身份的,其中一个,初挽记得,好像是文物局的专家,姓陈。

  没想到这专家也来这里淘换物件了。

  初挽略犹豫下,到底是没买,便放下那物件,继续看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