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第188节(1 / 2)





  这两天易铁生打回来电话,说是已经找到那批货,他正打算找合适的时机挖掘,需要等等,初挽见此,也就让他不用着急,万事稳妥为上,千万别惹出什么幺蛾子。

  她自己没别的事,便随意在市场上捡漏,也时不时过去逛逛琉璃厂。

  这时候琉璃厂已经翻建扩大,之前搬迁出去的文物商店也都陆续回来了,不过这些文物商店回来后,政策便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这些商店开始增设内柜,允许国内老百姓买卖文物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琉璃厂博古斋可以允许普通百姓购置古玩了,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古玩市场正在向普通老百姓张开大门。

  初挽其实一直在等着这种政策变动,也时常打听着,现在知道总算允许老百姓买文物,便挑了个没课的时候,过去琉璃厂逛了逛。

  琉璃厂街面扩大后,非文物部门的三产也进驻了,于是街面上到处充斥着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制作品,过来这里的游客大部分是冲着这个去的。

  几家正经经营文物的文物商店却是门可罗雀,没什么人过来,就算有几个客人,都是穿着体面的中山装,一看就是政府官员,或者文化界的人物。

  也是因为政策才改动,外面消息还没传出去,后来出现的倒爷以及喝街的贩子以及扫地皮的铲子还没出现。

  至于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些老物件更是不感兴趣,大众对古董的兴趣和价值还没有概念,人们忙碌于排号分房子提职称,忙碌于买三转一响,那些条件好起来已经可以过来旅游的,便是经过琉璃厂,眼睛看到的依然是带着洋气时髦的旅游纪念品。

  初挽在几家文物商店随便逛了逛,最后走进了博古斋。

  这博古斋有些历史了,开业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经营金石陶瓷以及字画碑贴的。解放后,成为了北京旅游局选定的定点商店,对国外游客开放,购买只能用外汇券。

  如今的博古斋分为内柜和外柜,外柜只对外国人开放,那里面的物件一般都是非收藏级别的,价格也比较贵,但是内柜则是只对中国人开放的,不卖给外国人的。

  初挽先进行登记,之后走进了内柜,一进去便见柜台上琳琅满目地摆着各样收藏品。

  她打眼看过,都是官窑珍品,上面列着价标,最贵的雍正年间的能卖到四五百块,乾隆官窑的大概四百一件,至于后面的官窑则不值钱了,也就是一百多,毕竟年份比较浅。

  初挽看了一番,对她来说,价格还是高了,虽然现在有钱了,但后面机会还很多,买了这清朝官窑货,又受限于文物法规定,六七年内别想卖出去,那不是直接把钱给砸进去困住了么。

  不过她来博古斋,想等的是一个即将出现的大好机会。

  前两年,山东一家博物馆需要购进一批明清瓷器,委托了琉璃厂博古斋来收购,当时说好的是这一批资金已经马上审批到位,这种情况下,琉璃厂博古斋便占用自己的一部分收购经费来收购了一批明清官窑瓷器。

  可谁知道,山东博物馆的资金审批却出现了问题,因为领导更换原因,这个流程竟然一直耽搁延误下来。

  博古斋为了这个,自然是焦急万分。

  要知道为什么那些农民排着长队来上缴瓷器,只能八块钱一件,且每天还要定量,是因为文物商店本身每年经费有限。

  他们隶属于文物商店,文物商店的经费也是要层层审批下来的。

  代替山东博物馆收购的这批瓷器,约莫有一百多件,都是精挑细选过的,但是山东博物馆迟迟无法筹措出这一批资金,博古斋只能将自己的经费一直砸在里面。

  可以说,他们现在正是急不可耐的时候。

  等博古斋熬到一定时候,那边山东博物馆彻底不要了,他们就会将这一批瓷器论堆卖出去,这一批瓷器里面不少都是明清大开门精品瓷器,各色名窑囊括其中,如果能咬牙一口气把这批货给盘下来,再过十几年,翻倍千倍万倍都有可能,那她就有了第一批家底,以后风吹雨打,这就是她发家的本钱。

  她就这么随意逛着,又问了问服务员,打听了那批瓷器,那服务员却是道:“那是给山东博物馆的,当然不可能卖给私人!”

  一时又好奇:“你怎么知道?”

  初挽见此,便明白,事情还没发展到这个时候。

  不过这样也好,那一批瓷器要两万块,她一时根本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时机没到,正好可以给她时间慢慢筹钱。

  其实眼下,弄钱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刀鹤兮的宝香斋了。

  在这个年代,好瓷器想卖高价并不容易,卖给文物商店有管制,价格死死地压着。卖给私人的话,那就得等南方发财的大款,或者好这一口的文化人。

  想卖,必须有渠道,她如果着急想换钱,不是那么容易的。

  她现在要一笔大钱,这笔钱不好通过胡经理或者聂南圭经手,那就得自己来。

  而这个年代,能让她把手头的好东西尽快变现换成钱的,只有宝香斋。

  刀鹤兮是西方背景,驻足香港,在香港开的珠宝和文物公司,在大陆和外贸公司都有合作。

  要知道,在十年前,国内的文物商店都是挂在外贸部门下面的,也就是后来,一纸文件,文物商店才和外贸公司脱钩。

  但是因为这层历史关系,文物商店依然会给外贸公司供货,刀鹤兮也就仗着自己的香港背景,和外贸部门合作紧密,借着这个由头,开设了宝香斋。

  宝香斋开在香山脚下,明面上是一个文化交流社团,但其实干的勾当和潘家园旧货市场差不多,只不过那边门槛要比潘家园这种旧货市场高上不知道多少。

  能去宝香斋的都是大行家,但凡在宝香斋交易的物件,宝香斋都是过目的,一旦有假,宝香斋会动用交流会的规则,售假者双倍赔付,而且终身不许踏入宝香斋一步。

  也是因为这个,宝香斋自然吸引了不少大收藏家,文化名人,爆发的大款,或者说有钱的港商。

  到了宝香斋,那些人不怕买到假货。

  如今明三代空白期瓷器正是炒得火热,这个时候初挽想趁机卖两件来换钱的话,这宝香斋自然是最好的交易场所了,那是最能卖出大价钱来的。

  初挽存了这个心思,暗地里找了胡经理,也打听了打听现在宝香斋的行情,以及最近出现在这个圈子里的人。

  胡经理到底是人脉广,给她大致讲了讲:“你要是想卖的话,正好下周有个机会,他们有个两岸三地文物交流会,明面上是交流会,但其实——”

  胡经理顿了顿:“你明白,到时候来的人,可都是有钱的,那些人是大主顾。这个交流会,他们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所以抓住这个机会,就能狠狠捞上一笔了。”

  其实胡经理说的这些,初挽大概知道,都是后来宝香斋经营的模式,不过现在到底是八十年代中期,她并不确定是不是和后面一样,所以到底是仔细打听了好一番。

  胡经理消底灵通,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说了说,谁家得了什么好物件,全都说给初挽。

  初挽自是感激不尽,她开始把自己手头的物件都盘了一遍,想着哪些要自己留着,哪些可以卖出去赚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