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67.第六十五章 浩浩旧山河(5)(2 / 2)

“我们老一辈这些公使,做的都是丧权辱国的事,签的都是不平等条约,”外交总长看向小五爷,“民四条约就是我签的。”

他的声音很轻。

在提过去,提一个沉重的过去。

也许是傅侗文这位故友在,也许是这一次是作为战胜国去巴黎,所有人都是抱着一雪前耻的念头,才能让他主动提到了这件事。当年举国震惊的日本“二十一条”,最后妥协谈判数月,成为了民四条约。

“我当时能做什么?能做的只是一面让顾维钧私下放话给美国人,让国际方面施压。一面就是拖每逢谈判日,上茶、点烟、鞠躬,慢慢地磨,慢慢地谈。最后还是签了。”

这是发生在袁世凯时期的往事。他不签,也要有别人来签,这个名字谁签下去,就是再也洗不去的污点。

小五爷不知如何应对。

傅侗文忽然出声,替在场人揭过这件事:“此行去巴黎,正是扳回一局的时候。”

“是啊,”总长长叹,“我们等着一雪前耻的日子,等太久了。”

闲话半小时,总长夫人回来,提醒大家总长要见下边的客了。

顾维钧等公使都在等着。

傅侗文即刻告辞,带沈奚和小五爷离开车厢,周礼巡留下,接着谈正经事。沈奚迈出车厢,见几个穿着深色羊绒大衣的男人们等在门外,都是和傅侗文会面过的公使,大家颔首招呼后,错身而过。

“那个是顾维钧,”傅侗文说,“驻美公使。”

沈奚颔首:“这就是你说的,要在巴黎发言的?”

傅侗文点头。

外界都以为和平谈判是从天而降的喜讯,他们这些外交人员都带着一张嘴和热血就去和平会议了。其实外交部已经准备了数年,汇聚外交和法律人员研读国际法,做了万全准备。再加上美国想要遏制日本在亚洲扩张,和中国想要夺回主权不谋而合,才让大家有了充分的信心,能一举拿回山东。

他们回到车厢,培德和谭庆项已经先回来了。

沈奚坐下,培德就给他们倒热水,一个个推到每个人面前,满面笑容。

“她很高兴?”沈奚小声问谭庆项。

谭庆项支吾了声,看着玻璃杯里的开水,轻叹气:“总长夫人给她讲自己的婚姻故事,她听得高兴,就一直笑。”

沈奚被挑了兴趣:“讲的什么?”

谭庆项懒得说,看傅侗文,是想要他讲。毕竟傅侗文和总长相熟。

“女人是积不下话的,你提到了,就自己讲清楚。”傅侗文才不上当。

“你讲就是了。”谭庆项挣扎。

“我不是很了解,”傅侗文笑,“男人们之间鲜少谈这些,这你比我清楚。”

他们从生火的地方回来,更显自己的包厢冷。

除却手心里渥着的玻璃杯,没多的热源,睡也难睡,只好讲闲话。

谭庆项把总长夫人的话精简,三两句说给沈奚听。

这位外交总长在二十岁出头时,在舞会上和一位年长自己十六岁的比利时将军之女相识,两人共舞一曲后,坠入情关,约定终身。按照中国传统,娶洋女人是有辱祖先的,所生的孩子更不能进入祠堂,不能入祖坟。可是这位外交总长坚定不移,最后还是他的恩师奏报清廷,认为跨国联姻有助于外交,才准许了这场婚事。

女人年长男人十六岁,一场跨国婚姻开始的如此不同寻常。

“我和我娘也只差了十六岁,”小五爷不解情为何物,无法理解,“年纪差太多了。”

傅侗文摇头,笑着道:“世间尤物意中人。”

谭庆项跟着道:“情人眼里有西施。”

沈奚被逗笑,小五爷窘然,仍是不懂。

不过小五爷更不懂的还有一层:培德的开心。

外交总长和夫人的婚姻给了培德信心,甚至是心理暗示,同样是叫培德,会说德语的女孩子,同样爱上了一个中国男人。既然前者能成功,为何后者不能。

小五爷不懂,可傅侗文和沈奚懂,谭庆项那声轻叹也是为了这个。

其实他这次带上培德,是要把她送回她的祖国。德国虽然战败了,日子肯定不如过去,可那里是培德的故土,有她真正的血缘至亲。

不过谭庆项现在还不敢捅蜂窝等办完正事再说。

雪大,车走走停停。

大家把厚衣裳翻找出来,里外三层裹着自己,各自找空间打盹。周礼巡看这里过于拥挤,去另外找包厢休息,火车上都是外交部相关人员,都是他相熟的人,找个睡的地方不难。

天亮前,傅侗文和沈奚不约而同醒了。

车厢里有鼾声,不是两位睡着的男士的,是来自培德倚靠的角落。沈奚在黑暗里笑,往他肩头靠:“快出关了吧?”

“已经出关了。”他轻声答。

沈奚惊喜,坐直身子看车窗外。

这还是她头次出关到东北,黎明前,月光暗淡,日光未现,看不清景色,入眼天是黑的,地是白的。倒是车窗外结了冰。

她笑着回头,要说话时,傅侗文抬手,制止了。

怎么了?

“车在减速。”他说。

“是不是到补给站了?”

包厢外,渐有脚步声。

看来不止傅侗文,警觉一点的都在议论。傅侗文和沈奚先后立身,打开包厢的门,临近包厢里有三位先生走出,包括周礼巡。

车已经停了。

天迟迟未亮,从包厢对面的车窗朝外看,铁道边有光,一闪一闪,黑色的人影攒动。

“是怎么回事?”傅侗文低声问周礼巡。

“还不清楚——”

有人跑入车险内,对周礼巡耳语。

周礼巡略微一怔,颔首:“知道了。”

他转而对余下两位先生和傅侗文说:“是日本外务省的人来了,专车等在南满铁路上,来接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