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0节(1 / 2)





  等到匈奴军队与朝廷军的主力缠斗上之后,西北驻军和傅然手下的神枢营加起来共有的十万人马,就可以从后方包围敌军,彻底断了敌军的后路和粮草。

  更不用说,还有“平叛”结束后的毅亲王和倪俊逸,各带着几万人马从侧方协助容漾了。

  “皇上,您这一招可真是高明啊。借着旱灾可能会有人闹事的由头,先把几万人马分别调去山东、山西,让匈奴人以为我朝兵力空虚,自顾不暇。再安排承恩公自立为王,假意与匈奴人合作,让匈奴人通过长城,自以为‘顺利’入关,却又再也回不去……这一步步,一招招,一环套一环,可算是把这个自作聪明的呼韩邪给套里头去了。”

  裴清殊哈哈笑道:“朕这是‘引狼入室’,也算是兵行险着。好在承恩公没有辜负朕的信任,不然事情可就要麻烦许多了。”

  “有左三姑娘在京城,承恩公就是想背叛您,也得好好掂量掂量吧。更何况,您还派了傅然前去‘平叛’。就算左家真的反了,也不会对朝廷、对这场战役造成任何威胁。”公孙明忍不住赞叹道:“皇上登基这几年来,无论是心性还是才智,全都突飞猛进了啊!臣这个谋士,已经没什么作用了。”

  许是这件事已经在裴清殊心里积了太久,裴清殊并不能像公孙明这样乐观:“话先别说得太早了。呼韩邪诡计多端,不会没有留有一点后手。”

  公孙明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了:“您说的是。臣一直担心的一点就是,神机营里的火器,有许多都是安王爷参与改造的……万一安王爷泄露了那些火器、尤其是火炮的构造图,让匈奴人有机会做手脚的话,可就有些麻烦了。”

  “担心也没用,呼韩邪知道四哥参与过火器改造的事情,一定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的。”裴清殊目光沉静地说道:“现在,就看四哥会怎么做了。”

  裴钦墨现在人在匈奴大营之中,裴清殊担心暴露他的身份,早就和他说好,一旦裴钦墨出了京城,他们之间便不再轻易联系。

  裴清殊信任裴钦墨这个兄长,所以等深入敌军内部之后,裴钦墨怎么做,就全看他自己的了。

  ……

  为了不让匈奴人疑心,裴清殊诱敌深入之后,并没有立即结束山东、山西的“叛乱”,而是让毅亲王和倪俊逸等人暂时按兵不动,慢慢向敌军靠拢,以免让呼韩邪发现之后匆忙从侧方逃走。

  毕竟山东、山西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还不足以与匈奴的十万铁骑正面对抗。

  雍定六年七月初八,被裴清殊派去赈灾的襄亲王传回奏报。北方五省大旱之后,朝廷虽然立马放出了救济粮,不过很快便战乱四起。农民无力耕种,只能坐吃山空,朝廷送发的赈灾粮眼看着就要不够用了。

  裴清殊听说之后,不由感到一阵头疼。

  提前屯粮一事,裴清殊已经尽了全力。可现在朝中又要打仗,又要赈灾,所需粮食的数目大到惊人。之前裴清殊也没料到,一场旱灾竟然要耗费这么多的粮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如果裴清殊不是重活一世,知道将会发生一场旱灾所以提前屯粮的话,大齐现在恐怕早就坚持不住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匈奴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兵也是对的。

  毕竟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军饷和赈灾粮,裴清殊最终只能选择一样。

  选择军饷的话,大齐就会有无数的老百姓被活活饿死。到时大齐上下定然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就会生出越来越多的土匪和乱党。用不了多久,地方官府的统治就会陷入崩溃。

  但若是选择赈灾为先的话,军粮供应不上,数万大军吃不饱肚子,又拿什么来抗击敌人?

  总之无论裴清殊怎么选,都是一件对匈奴人有利的事情。

  就在裴清殊颇有些焦头烂额的时候,山东总河杜宾上奏,建议裴清殊暂时开放海禁,从粮食充足的南方运粮,以解北方燃眉之急。

  杜宾的提议一出,立马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有人对杜宾的提议大加赞扬,有人却说杜宾这是在胡闹。

  “海禁怎可轻易解除呢?”行事向来保守的礼亲王表示反对,“当初大行皇帝封海,就是因为倭寇作乱,海贼猖狂。实行海禁这几十年来,大齐沿海地带皆平安无事,这样不是很好吗?万一解除海禁之后,倭寇肆虐,该当如何是好?我大齐现在本就叛乱四起,还要对战匈奴,到时候哪还有精力来对付倭寇啊!”

  “礼亲王所言甚是。”卫国公上前表示附和,“皇上,据臣所知,目前军中最多的兵种乃是步兵和专门用来对付匈奴的骑兵。海军这一块,在大齐几乎可以说是空白。以朝廷目前的状况,也完全没有精力、人力、财力去培养海军啊!”

  最近几天,卫国公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他的夫人慕氏,是西北慕家军的后人。礼亲王的继室夫人左氏,那可是承恩公的嫡亲妹妹。

  现在左家和慕家军反了,他们两个在朝中的处境都很危险。这个时候,两个人必须拧成一股绳,共进退才行。

  简郡王向来支持朝廷解开海禁,听他们这么一说,就有些不乐意了:“九皇叔,卫国公,你们口口声声说不能开放海禁,那我倒是想问问你们,如今北方这般缺粮,不从南方运来的话,该当如何是好啊?”

  礼部尚书修鸿嘉算是中立派,不过他心里也不是很赞同开放海禁:“除了海运,就没有别的法子运粮了吗?”

  “走陆路的话慢的要命,等粮食运过来的时候,不知会饿死多少无辜的百姓。走水路……别开玩笑了,现在旱灾这么严重,水路根本就不通。”

  内阁学士陈起表示赞同:“而且现在不仅仅是海上,陆上的盗贼和流寇也不在少数。若是这来之不易的粮食被人劫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件事情上,户部尚书龙启章也偏向于保守派:“北方虽然开战,但南方还是好端端的,就不能让两江总督他们多派些人手,护送粮食北上吗?”

  “不,来不及了。”

  就在众臣争执不下的时候,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裴清殊终于开口了:“根据襄亲王的奏报,受灾五省的百姓,已经等不了那么久了。朕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么多灾民饿死。只有走海路,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运到北方。”

  第123章

  简郡王欣喜道:“皇上圣明!”

  礼亲王等几个老臣听裴清殊这么说,却是耷拉个脸, 老大不高兴的样子。

  散朝之后, 礼亲王沉着脸走了出去。

  卫国公从后方叫道:“殿下留步!”

  礼亲王一看是他, 便在原地站定, 对着卫国公抱怨道:“卫国公,你来评评理!皇上竟然采纳了杜宾的建议,这简直就是在胡闹嘛!海禁可是父皇提出的国策,他怎么能说改就改了呢?!咱们这么反对,皇上都不听,我看皇上这几年,可是越来越不把本王这个亲叔叔放在眼里了!”

  卫国公颇有几分不解地说道:“额……礼亲王, 我记得您前几年, 不是几乎已经不问世事, 把权力下放给容漾了吗,怎么现在又……?”

  礼亲王看他一眼,低声道:“卫国公,你不是外人, 本王实话告诉你吧。前几年皇上裁军, 改制,那都是得罪人的差事。本王不乐意经手,所以才由着容漾他们去折腾。本以为容漾是驸马,皇上心中定然对他有所猜忌,绝不会重用于他,却没想到皇上如今竟对容漾委以如此重任……本王若是再不说几句话的话, 朝中可就没有我们这些老臣的位置了啊!”

  “殿下您说的是。”卫国公低声问道:“那……不知您现在有何打算呢?”

  “唉,皇上毕竟是皇上,没有太上皇的支持,和他这样硬碰硬,咱们是拼不过他的。”

  说起太上皇,礼亲王不由地握紧了拳头。

  都怪他这个兄长无能,竟然主动放权给一无知小儿!